健康生活

世界针灸日|一文读懂~中医针灸的神奇力量?


2024年11月22日是第14个世界针灸日。针,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东西,它常见却又细小。提起针灸,我们往往惊叹于几根细细的银针在医者手里仿佛有了神奇的力量,扎进相关穴位能够治病。今天,带大家进入神奇的针灸世界。

01

登上世界舞台

1987年11月22日,在我国的倡议下,世界针联成立。

2010年11月16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1年11月22日在巴西召开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决定把每年的11月22日定为“世界针灸日”。    

截至2023年,全球有183个国家和地区有针灸应用,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和使者,中医针灸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



02

针灸的小历史

     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骨针、竹针到青铜时代的金属针具;从最早的医疗工具到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刺法灸法,针灸,这一蕴藏了无数人智慧的宝藏,传承至今。


“针灸”的历史悠久,传说中,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发明了针灸,而黄帝在拜访了岐伯,伯高,少俞等传说中的名医之后,有了针灸学的权威著作《灵枢》(又名《针经》),其与《素问》一同组成了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后世医家在临床探索中,不断地发展和深化理论。至魏晋时期,医家皇甫谧潜心钻研,编撰成《针灸甲乙经》。书中收录了349个穴位,还对各科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做了归纳,在针灸发展的历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在治学渐入佳境之时皇甫谧不幸罹患尪痹,半身疼痛不能动且一度失聪,陷入生不如死的疼痛与绝望中。他没有被严重的病痛打倒,反而开始钻研针灸之学,以身试针,终于完成十二卷的《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一直沿用至今。


皇甫谧(公元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他一生以著述为业,中年得风痹症,仍然手不释卷。其传世之作《黄帝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享有非常高的历史地位,被誉为“针灸鼻祖”。      他将《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纂集、综合,“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结合临证经验,纂辑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也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针灸专著之一,奠定了针灸学的基础,是医学领域一座丰碑,为发展针灸学作出了震古炼今的重大贡献。      该书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 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科,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针灸操作、禁忌事项等,及上百种病症及针灸治疗经验。保存了早已亡佚的《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大量填补了《内经》所载的腧穴,记载了全身穴位649个,穴名349个,较之《内经》中仅载160余穴,增加了近200个穴位。此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到了唐朝以后,针灸学有了巨大的发展,国家针灸教育体系和专业的针灸机构开始出现。为了方便教学,宋朝时还诞生了著名的针灸铜人。


图:宋代宋天圣针灸铜人(现已经失传),博物馆现存的针灸铜人均为明清时期的仿制品。


清朝之后针灸开始走向衰退,当时的医者大多重药轻针,道光皇帝时期,甚至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为由,废除了太医院针灸科。鸦片战争之后,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西医的冲击下,针灸学,乃至整个中医学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民国时期甚至有人提出要彻底废除中医,在民间有识之士的倡议下,才得以作罢。


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针灸学有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全国各地都设立了中医药院校和中医院,针灸学成为中医药院校的必修课,针灸科成为了中医院的必设科室。建国初期,由于我国缺医少药的状况,赤脚医生们“一根银针走天下”,充分发挥了针灸的优势,真真正正地将针灸疗法带到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针灸学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03

 什么是针灸


  针灸是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针灸由“针”和“灸”组成,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利用特制的金属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的有毫针、电针、针刀、浮针等疗法    灸法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上温灼,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其中最常用的药物为艾草,故而称之为“艾灸”。

其中针灸作用的经络穴位是祖先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以经络、腧穴为核心的人体生理病理理论系统。这些四通八达的经络和排列有序的穴位,能够连接人体内外上下,平衡阴阳,调整气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在国际上获得较高认可度的主要原因。



04

针灸可治疗哪些疾病

针灸治疗的病种广泛,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据统计,现代针灸治疗涉及17个疾病系统、564种病症,其中疾病系统前5位依次为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神经系统、精神和行为障碍、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病症排名前10位依次为脑血管病及后遗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面神经麻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睡眠障碍、偏瘫、肩关节周围炎、抑郁症、糖尿病及并发症。

  针灸在治疗急性病方面也有很大优势,如急性腰扭伤、落枕,针下往往很快见效;还有如昏迷等危重病,针刺可促醒;又如胃痛、痛经、头痛等病,针后即可缓解疼痛。



05

针灸要注意事项

1、 过度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的患者,应进食、休息、放松后再行针灸,否则容易晕针;

2、针刺过程中患者选择舒适自然的体位,留针期间肢体不宜再动。若移动体位易致弯针、滞针、折针、灼伤等针灸意外的发生;


3、针刺入皮肤后患者感到针下有酸、麻、胀、重、凉、热、触电、跳跃、蚁走,以及循经传导、扩散等感觉,是正常的针刺反应,中医称之为“得气”;

4、针灸后应避免受风受凉、剧烈运动,在户外应防风防寒,防止寒气从毛孔进入人体,诱发感冒;

5、针灸后应禁止过量饮酒,忌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影响针灸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