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夏季穴位贴敷 冬天少生病
时间:2025-07-14 14:52:54
夏季进行贴敷,能够更好地借助自然界的阳气,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预防和减轻冬季易发的虚寒性疾病。
贴敷核心原理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最为充盛,此时人体的腠理疏松、经络通畅,药物更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并透达体内,激发阳气、驱散内伏寒邪、调整脏腑功能
01、温补阳气 增强体质
对于平素体质虚弱、怕冷畏寒、四肢不温、免疫力低下、容易疲劳的亚健康人群(阳虚体质、气虚体质),夏季贴敷能有效补充人体阳气,纠正虚寒体质,提升正气(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02、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
药物刺激特定穴位,能激发经络之气,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平衡,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03、方法简便 副作用小
相对于口服药物,外敷法不经消化道,避免了对胃肠道的刺激和肝脏的首过效应,副作用相对较小(主要是局部皮肤反应)。操作相对简便,患者依从性较好。
穴位贴敷的最佳时机
通常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初伏)开始,持续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末伏)结束,约30-40天。每年具体日期略有不同。
传统上在“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贴敷一次。根据实际情况和体质,有时会在中伏增加一次(“加强贴”),或在伏前(夏至后)、伏后(立秋后)增加贴敷。一般夏季贴敷隔2日1次,10次1个疗程,连续贴敷3次。
进伏贴:7月10日-7月19日
初伏贴:7月20日-7月29日
中伏贴:7月30日-8月8日
末伏贴:8月9日-8月18日
加强贴:8月19日-8月29日
贴敷时间
1、成人一般2-6小时,儿童0.5-2小时(具体遵医嘱)。
2、首次贴敷时间宜短,观察皮肤反应。
3、以皮肤感觉温热、微痒、微红为度。若出现明显灼痛、瘙痒难忍、水疱应立即取下。
4、取下药贴: 时间到后,轻轻撕下药贴。若药膏粘附,可用植物油轻轻擦拭。
注意事项
1、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轻度瘙痒、色素沉着属正常反应。
2、若出现小水疱: 一般无需处理,避免抓破,可自行吸收。
3、若出现较大水疱,请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处理(如无菌抽液、外涂药膏),防止感染。间宜短,观察皮肤反应。
4、贴敷当天温清水洗澡,避免冷水或使用沐浴露冲洗贴敷部位。
5、贴敷期间: 忌食生冷、辛辣、油腻、海鲜等发物。戒烟酒。
6、贴敷后: 避免过度吹空调、电扇直吹,避免受凉。保证充足睡眠。
7、当日避免剧烈运动、大量出汗,以免药贴脱落或刺激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