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孤独症还是自闭症?科学认识儿童神经多样性
时间:2025-08-11 09:07:36
在儿童康在儿童康复领域,“孤独症”与“自闭症”常被交替使用,引发困惑。我们将帮助大家厘清概念,提供科学依据,解读这一神经发育状态。复领域,“孤独症”与“自闭症”常被交替使用,引发困惑。我们将帮助大家厘清概念,提供科学依据,解读这一神经发育状态。
1. 名称演变
历史渊源
"自闭症"(Autism)一词源于希腊语"autos"(自我),最早由瑞士精神病学家布鲁勒(Eugen Bleuler)在1911年提出,用于描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退缩状态。194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坎纳(Leo Kanner) 博士首次系统描述了11名表现出严重社交隔离、语言异常、刻板行为和强迫坚持同一性的儿童,将其命名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
术语更迭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自闭症"是更广泛使用的术语。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认知的提升,"自闭"一词被认为带有"封闭自我"、"与世隔绝"的消极和误解色彩,无法准确反映该群体的核心特征和潜力。
官方正名
2006年起,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原卫生部等官方机构正式推广使用"孤独症"这一译名,以更准确的方式描述这一障碍。2010年,原卫生部发布的《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 进一步确立了"孤独症"作为标准医学诊断术语的地位。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明确使用"孤独症谱系障碍"。
2. ASD的科学定义
ASD是一种先天性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特征体现在两大方面:
社会沟通与社会互动持续缺陷(需全部满足):
社交情感互动困难(如分享兴趣、情绪能力弱)
非语言沟通行为异常(如眼神、手势理解使用困难)
发展维持人际关系障碍(如交友困难、缺乏同伴兴趣)
受限重复的行为模式(至少满足两项):
刻板重复的动作、言语或物体使用
固执坚持同一性、常规或仪式化行为
高度受限的异常强烈兴趣
感觉反应异常(过度敏感/迟钝或感觉寻求)
3.早期识别
社交沟通方面
6个月:缺乏温暖笑容,眼神接触少
9个月:对互动性表情反应弱
12个月:对叫名反应弱,少咿呀学语,无指物等手势
16个月:极少说单词
24个月:极少说有意义双词短语
任何年龄:出现语言或社交能力倒退
行为模式方面
玩具玩法异常(如只旋转车轮、排列物品)
感觉反应异常(如怕特定声音、痛觉迟钝)
极度坚持固定程序,抗拒微小改变
重复动作(如拍手、摇晃)
4. 科学干预
虽无药物根治核心症状,但早期、高强度、个体化、科学的干预可显著改善功能:
语言治疗(SLT):
改善沟通(含使用PECS、AAC等辅助系统)。
作业治疗(OT):
改善感觉统合、精细动作、生活自理。
社交技能训练:
教导理解社交线索、规则及互动技巧。
理解是起点:
学习解读孩子独特行为背后的需求与沟通意图。
生活即课堂:
在日常生活(吃饭、游戏等)中自然嵌入教学。
建立结构可预测性:
使用视觉日程表,预告变化,减少焦虑。
聚焦优势与进步:
发现并赞美闪光点,珍视每一点进步。
自我关怀至关重要:
寻求支持(专业、互助组织),维护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