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 “秋老虎”里 易犯的六种疾病和预防措施
时间:2025-09-05 09:51:26
所谓“秋老虎”,是指立秋后短期回热的天气,其特点是阳光猛烈、高温潮湿、昼夜温差逐渐拉大。这种变化多端的气候,对于身体机能逐渐下降、适应能力减弱的人来说,无疑健康考验。所以,夏秋交替之际要做好疾病预防。
1. 胃肠型感冒
胃肠型感冒是由腺病毒、杯状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多合并细菌感染,发病主要是来自外部因素的刺激,天气变化时发生最多。胃肠型感冒好发于夏秋之际,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很像急性胃肠炎,但其与急性胃肠炎有着本质的区别。
预防措施:多补充水分。气温较高时,人体水分丢失较多,多饮水,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补充体内的维生素;不饮用温度过低的冷藏饮品。
2. 肺 炎
很多人认为呼吸系统疾病易发在冬季,但数据显示,在“秋老虎”这种闷热天气里,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高于全年平均水平。尤其是一些老年人,要特别小心。季节交替,高温多雨的天气使人免疫力低下,室内外温差大导致身体适应性差,是诱发呼吸道感染、导致肺炎的主要原因。
预防措施: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加强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建议老人在夏秋季用凉水洗脸,循序渐进地可以增加抗寒能力,减少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风湿病等慢性病发病。在饮食上,忌食油腻的东西,老人要尽量戒烟,因为吸烟是引发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重要因素。
3. 腹 泻
中医认为,秋季腹泻是由于夏季的暑湿长期停留于身体中而造成的,加上室内外温差大,又吃了寒凉食物,使得腹部处于内外冷热夹击状态,因此引发腹痛、腹泻。
预防措施:减少冰镇食物的摄入,以清淡、常温食物为主,多吃如冬瓜、萝卜、薏米等;少吃冷饮,空调间与室外温度不宜相差过大、保证睡眠充足、提高身体抵抗力。
04. 面 瘫
早晚天气变凉,风寒之邪侵犯面部,出现面部神经炎,即面瘫病症。秋风又被称为“邪风”、“贼风”,这一时间段如果过度吹风,常常会导致面部神经麻痹,严重时嘴歪眼斜。建议在“秋老虎”这段时间,一定要少吹凉风,让身体自然降温。
预防措施:夏秋之际面瘫患者往往因过度贪凉后导致,尤其是在体力劳动或者户外运动以后,出汗较多过度贪凉所致。尤其是老人、儿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应特别注意避免环境温度剧烈变化。此外,还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适当缓解压力,在傍晚凉爽的时候运动。
5. 心脑血管
“秋老虎”这种闷热、高温天气,会使人体大量出汗,体内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致使发生血栓、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同时,高温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增加了冠心病的发作风险。
预防措施:心血管病患者除了要按时按量吃药,每天坚持测量血压外,还要关注天气变化。心血管病患者也要注意,秋季不适宜晨练,因为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6. 疱 疹
秋伏时节,由于微生物滋生仍比较多,天气又稍微转凉,过敏性体质的人比较容易患上皮肤过敏等疾病。季节性单纯疱疹是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病毒性皮肤病,中医称上火,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咽、唇缘、眼睑等部位。表现为密集成群、针尖大小的水疱,破溃后形成浅溃疡,有自觉瘙痒或灼热感。
预防措施:坚持适当的户外活动或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历御疾病的能力。感染是诱发本病的原因之一,应预防各种疾病的感染,尤其是在夏秋季节,寒暖交替,要适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在饮食上,多吃蔬菜水果类、多喝水,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酒、辣椒等,增强免疫力,避免感染霉菌。